发表时间:2024-12-05 21:45:59 来源:BOB体育中国官方下载
习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全境陆域面积24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海岸线公里,东依鸭绿江,南临北黄海,2023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134亿元。渔业产业作为东港市的一项重要经济产业,多年来,连续获得“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中国贝(蛤)都”“国家级出口贝类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水产品)”等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指出,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东港市全面贯彻执行发展方针,拆分目标,落实到岗,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布局近海绿色养殖,建设海洋牧场,发展可持续远洋渔业,打造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特色海洋产业集群,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我国海水养殖存在“重量轻质”现象,养殖技术水平较低、管理模式传统、设施设备落后是渔业发展的主体问题。此外,陆域养殖空间压缩,工厂化流水养殖地下水资源不足,近岸小型网箱密集度高、环境负荷大。在此背景下,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过渡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寻求符合区域陆海环境的健康养殖模式,实现渔业由陆域向深远海域拓展,成为渔业发展新方向。
辽宁省东港市建设海洋牧场综合体旨在以当地海产品增殖和生态修复为出发点,通过投放各类增殖礁和生态礁,增殖放流鱼、藻、贝、参,实现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和“海上粮仓”建设。按照“突破前沿技术、提升装备水平、确保质量安全、修复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拓展产业空间”的发展思路,以贝藻礁ECO建设为手段,以创新海洋产业联盟为载体,以海洋休闲渔业体验为辐射,以拓展跨界式价值链为追求,推动建设复合型海洋产业ECO,构建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
2010年,东港市首次启动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经五期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310万元,建成丹东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投放M型预先制作的构件礁8066座,在大鹿岛东南部海域建成人工鱼礁区667公顷。2015年,丹东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2019年,丹东大鹿岛海兴(集团)成功申报了第五批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项目;2021年,通过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批复,争取资金1750万元,投放人工鱼礁5.1万余空方,建成海上监测平台一座并投入使用。
目前,丹东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投放M型人工预先制作的构件礁等其他礁型人工鱼礁共16万余空方,建成人工鱼礁区710余公顷,生态恢复效果十分明显。根据2023年11月示范区海域环境质量状况、生态现状和渔业资源的监测结果,示范区海域水质满足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满足海洋功能区对海水水质的品质衡量准则要求,水质良好;沉积物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品质衡量准则;海域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底栖生物种类丰富,生物群落稳定性较好;渔业资源种间分布均匀,整体生物群落稳定。鱼礁区生态环境指标整体优于对照区,对海域环境和渔业资源起到积极的恢复作用。投礁后渔获物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将大幅度的提升东港市大鹿岛周边渔业产业经济效益,人工鱼礁目前为5.1万余空方,平均每年约可增加获鱼量510吨,按照主要渔获品种的价格为2万元/吨计算,仅人工鱼礁建设后每年约增加900万元的潜在渔业产值。
“海洋牧场”的建设有利于渔民转产转业及产业体系调整,提升海产品品质,带动休闲渔业及其他产业高质量发展,拥有非常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下一步,东港市大鹿岛村规划加大海洋牧场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方面的投资建设力度。
东港市现有三类渔业养殖生产方式,包括海水池塘养殖、滩涂浅海贝类底播养殖、近海捕捞。跟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提升,人们对水产品尤其是优质水产品的需求量开始上涨,水产品质量慢慢的受到市场、消费者的关注。集约化养殖水产品与大水面养殖水产品价格可差数倍,因而构建水产品健康养殖模式,可提高水产品质量,实现提质增效,满足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推进渔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海水池塘养殖特点是生态立体养殖,属于绿色健康养殖模式。东港市10.3万亩海水池塘养殖面积全部采取生态立体模式,通过上层海蜇,中层河豚、牙鲆、对虾,下层缢蛏等种类的叠层式养殖,最大化利用每立方水体资源。多年来,随着养殖模式的成熟,渔业产量一直上升。滩涂浅海贝类底播养殖除人工投放苗种外,无其他投入物,养殖贝类靠摄食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生长,属于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模式,以目前的产量计算,每一年可移除海洋中的碳、氮、磷干重3.7万余吨,改善了海域环境,优良的海域环境又保证了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使养殖生产与海洋环境形成良好互动的格局。东港市现有滩涂浅海贝类底播养殖面积123.5万亩,其中,2023年杂色蛤养殖面积103万亩,产量30.3万吨,实现产值21.2亿元;大黄蚬子年产量1.4万吨,实现产值4.1亿元。
“育种育苗”与“挖掘土壤”同步进行。东港市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展科学技术创新合作,成立海域种苗研发中心,开展东港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构建种质资源信息平台、培育优质鱼苗,降低养殖成本,慢慢地提高养殖效益,争取打造黄海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区,实现多营养层次、立体化养殖,提升水产品价值,促进东港市乃至辽宁省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水平发展的第一个任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虽然东港市海产品资源丰富,但附加值增长长期处在瓶颈期,近年来,该市不断聚焦海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发展出口型、精深型、科技型、牵动型农产品加工业,创建集科研、生产、物流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食品科技集聚区——东港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园区六大功能区为公司可以提供“一条龙式”服务,以创新驱动发展,逐步形成北方重要的水产品贸易中心,打造东港市新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极。
围绕“转身向海发展海洋经济”奋斗目标,东港市打造“创新研发、中试熟化、成果转化、支撑服务”四位一体的海洋经济研发中心,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辐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辽宁省海洋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多方合力,突破瓶颈。东港市海洋经济研发中心依托涉海领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学技术人才的专业优势,充分吸纳企业资源,开发海洋食品加工领域中的关键技术,提高成果的成熟度和工程化水平,推动海洋食品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衔接水产品加工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中枢节点。
围绕贝类、虾蟹类、海蜇、鱼类、海参等东港特色水产资源,开发和推广海洋饮食业关键性、前瞻性技术,东港市海洋经济研发中心不断的提高县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东港市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加速转化。针对东港地区名特优海产品产业链条上亟待解决的绿色保鲜、高质化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及质量安全控制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研发技术及中试平台,研发海产品绿色贮藏保鲜及冷链流通关键技术,开发海产品高质化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新技术,构建海产品外源危害物快速识别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生产出适应国内外新兴消费结构升级的高的附加价值特色产品。
据统计,2023年,国内出游48.9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23.61亿人次,同比增长93.3%。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动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无论何时,海边总少不了游客的身影,东港市作为旅游资源丰富、全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名市,山、海、林、泉、滩、岛一应俱全。近年来,通过打造“鸟语花香游东港”品牌,东港市持续壮大大鹿岛、獐岛海岛特色游、椅圈海水温泉游、大孤山文化小镇游,每年接待游客7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9.8亿元,海洋旅游占比65%。为加快商贸流通,东港市开展“乐购在港·实惠于民”等活动刺激市场消费,新增限上企业8家,限额以上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5%、127%、26%。东港市合理规划利用资源,以创建国家级旅游示范县为主线,立足“一山两泉三岛一湿地”特色资源,积极融入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将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双增长”推向新高度。
东港市以科学技术创新重大专项为牵引,面向未来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着力推动产业多元化、层级化布局,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其中,新能源产业最重要的包含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等,廉家坝光伏发电、海洋红风电、铭笙生物质热电联产、马家店垃圾焚烧发电等重点项目已陆续投产并网发电,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干渠光伏发电等项目也正在陆续建设,核电、储能电站等项目也在谋划推进,东港市正在形成风、光、核、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发展脉络。
根据《辽宁省“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东港市海上风电场按省管海域、国管海域两个区域规划场址4处,场址总面积1276平方公里。4处场址全部开发完成后,估算需要总投资1030亿元,每年可提供230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每年上缴各类税收10亿元以上,可为全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带动风机整机及配套设备年产值达到200亿元。此外,项目运营后,每年替代标煤683万吨,二氧化碳减排1894万吨,节约淡水资源6552万立方米,并减少相应的废水排放和温排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向海而兴,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圈包括北部、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每个海洋经济圈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城市构成,东港市背靠北部海洋经济圈,以其关键性的地理位置,承担着国家多项政治任务及经济任务,在未来发展中应牢牢把握科学技术创新主线,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为抓手,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
面对无边的海洋,我们好像站在了人类文明与自然力量的交汇点上,在如此广阔的前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东港市将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