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5-01-17 06:41:56 来源:设备展示
倾全院之力,集全院之智,与时间赛跑,从编制规划、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到依次获批,3年间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以下简称湖北设计院)在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以下简称鄂北工程)中不断刷新着国内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和审批新速度。
鄂北工程前期工作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被省水利厅通报嘉奖;湖北设计院6名职工荣获三等功,14名职工受表彰。
“十年倒有九年旱,大旱不至便小旱”。鄂北地区是湖北有名的“旱包子”,而老河口、襄州、枣阳、随县、曾都、广水、大悟等地又是“旱包子”上的“旱尖子”。据气象部门统计,鄂北地区从1949年到2009年,平均两至四年发生一次干旱,2009年至今发生了“五年连旱”。
从2010年秋季开始,这一地区连年出现干旱少雨的天气,堰塘见底,河渠断流,田地喊渴,农村饮水出现困难。
鄂北的缺水是资源型缺水,这一区域没有大江大河,只能依靠水利工程来解决缺水问题。
连年干旱,人民群众深受缺水之苦,期盼“老天爷多降雨”,更期盼有水利工程长效供水,终结“旱包子”历史。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2012年7月29日,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全体成员会议上首次提出鄂北工程的构想。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此格外的重视,作出了“砸锅卖铁”也要开工的战略决策,举全省之力建设鄂北工程。
湖北省水利厅将鄂北工程作为水利“一号工程”,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前期工作办公室。王忠法厅长、周汉奎副厅长靠前指挥,先后50余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30多次到湖北设计院检查指导,并多次参与实地踏勘、规划修改、进京汇报等工作,为项目审查做好了铺垫。
2014年5月,鄂北工程被列入国务院近期重点推进、优先实施的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2015年11月底,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鄂北工程。
记者了解到,鄂北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投资顶级规模、覆盖流域最广、受惠人口最多的惠民工程。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水源,自丹江口水库清泉沟取水,自西北向东沿途经过襄阳市的老河口市、襄州区和枣阳市,随州市的随县、曾都区和广水市,止于孝感市的大悟县王家冲水库。工程总投资179.5亿元,全线座水库进行联合调度,输水线万亩。
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鄂北工程“五年通水”工作目标,时间之紧,为全国同类大型引调水工程之最。作为鄂北工程的勘测设计单位,湖北设计院为保证项目勘测设计快速推进,倾全院之力超前谋划多措并举争分夺秒,一仗接着一仗打,形成了齐心协力、合力攻关的强大气场。
湖北设计院职工毫不畏难,争先恐后参与项目。规划、水工、勘测、环评、移民等专业,环环相扣,采用“5+2”“白加黑”的工作节奏,站在全局的高度,立足重点,把握节点,攻克难点,统筹协调,同步开展规划报告、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工作。
项目论证、方案比选慎之又慎。湖北设计院在积极勘测、设计的同时,充分借助长江委设计院、武汉大学科研院所和水利部水规总院、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等部委有关专家学者的力量和智慧。项目论证审查之前召开咨询会,请专家学者建言,使规划设计一直沿着科学的轨道行进。
深知鄂北工程上马不易,湖北设计院职工对承担工程勘测设计更加珍惜,500多名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参与这项工作,规划、设计、地勘、环评、征地、移民等15个专项工作全面展开。
三年来,设计人员没有节假日,加班是常态。他们说,没有热爱,没有吃苦精神,还真干不了这行。设计人员放弃节假日,“5+2”,“白加黑”,一干就是3年。他们有人发着高烧,听到单位安排拔下输液管就跑回办公室;有人腰椎间盘突出,痛得“坐立不安”,只能趴着写报告;有人得了阑尾炎却只做简单的消炎处理,只为不影响进度;有人打着绷带,坚持单手绘图。
有人在博客中吐露心声:“能有幸参与这一盛世工程足矣!人活一辈子,不能只知道追名逐利,总要做点值得总结的事情。”
通过湖北设计院职工的齐心协力,确保了鄂北工程前期工作顺利推进:9个月编制完成《湖北省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获水利部和省政府的联合批复;15个月编制完成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并被列入国家重点推进、优先实施的172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8个月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审批;3个月后,初步设计报告获水利部批复。
在“解鄂北人民于水困”的信念支撑下,设计院职工以坚强的意志、奋发的精神、实干的业绩,超前完成了任务,谱写了一首首奋斗之歌。
湖北设计院在工程设计中,巧妙利用地势高低差,用全线自流代替建泵站提水,避免了后期每年数千万元的提水电费支出,最大限度节约了后期使用及维修保养支出,让鄂北群众用上实惠水。
湖北设计院院长李瑞清介绍,鄂北工程规划具有两大亮点:一是269公里长的输水干线,设计上巧妙利用渠首和终点50米的高低差,实现供水渠道全线自流,以管道、隧道为代表的封闭型输水工程距离超过了80%,最大限度节约后期的使用及维护保养支出。二是工程采用“长藤结瓜”的设计的具体方案,以人工渠道将沿途已有的36座大中型水库“串起来”,让水调得来,更能存得住,实现当地水资源与引调水量联合调度。
湖北省水利厅专业的人介绍,鄂北工程设计采用“多入地,少占地”原则,隧洞,倒虹吸,暗涵都埋入地下,达到了保护水质、运行安全、节约耕地的生态目的。工程永久占地仅4451亩,为全国同类水利工程最少;最大连续长度72公里的倒虹吸全线埋管穿越膨胀土地区,管桥跨越白河、唐河;设计采用数值分析、实验室模型试验及现场试验等多种手段,确保倒虹吸设计安全合理、投资最优。
在设计过程中,湖北设计院还采用CRD、TBM等多种工法,缩短了工程工期,提高了安全保障,减少了环境破坏。孟楼渡槽连续长度国内第一,技术指标领先国内外同类工程水平;地理信息系统、三维设计和虚拟现实结合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了设计可视化,设计成果合理性和实施工程的方案可行性的比较与检验更为便捷。
湖北设计院,一个优秀的团队,他们在工作中经受磨砺,在寂寞中默默坚守,在锤炼中不断成长。他们期待着,工程建成通水的那一天。
今年7月29日,鄂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工程由论证转入全面建设施工阶段。当湖北设计院的技术人员正为此欢庆之际,规划阶段的项目经理孟晓亮、设计阶段的项目经理李文峰却遗憾地入院接受专业的治疗,双双缺席。
孟晓亮,湖北省水利行业规划技术领头人,为了使鄂北工程规划更加科学合理,配置方案最优,反复论证分析后认为:工程以长江为引水水源,扬程高,线路要逆府澴河而上,将来运行成本高,老百姓难以接受,工程的可持续性差等;唐白河的两个支流唐河和白河水质差、来水量不稳定,也不能作为鄂北生活、工业用水的引水水源。
在报告编制中,她强调要把问题考虑更周全、更细致一些,与实际紧密结合,让设计与实际紧密结合,体现出鄂北工程的亮点与特色,满足创优质精品工程和一流示范工程的需要。她提出要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考虑建后的管理和调度运用,最大限度地考虑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实现高效、精细、便捷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工程综合效益。
为了使鄂北工程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在高烧的情况下,她顶着寒风,白天带着技术人员调查工程沿线乡镇需水现状,晚上主持讨论工程方案,一天当成两天用,项目沿线天就完成了查勘任务,而她因为持续高烧、工作劳累,声音嘶哑得难以辨认。
经过5条线路同时勘察,最后她九易其稿,提出了最终方案,确定以丹江口水库为水源,将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远期供水范围从唐东地区扩大到整个受水区的全线自流方案,确保既能满足现实需求,又预留有合理发展空间。该方案在评审会上受到中咨公司、水规总院专家的一致好评。
别看孟晓亮干事风风火火,其实她患有严重的颈椎病、咽喉炎、胃病,但她从没因自己身体不适请过一天假。规划报告通过了湖北省政府、水利部联合批复,她的体重也只剩下了80多斤。
李文峰作为湖北设计院的副总工、水工专家,出任鄂北工程的项目经理兼项目总工。
鄂北工程线米,不及同类工程的一半,按照常规思路,须在渠首设置泵站提升渠首水位,但这会大幅度提升工程后期运行的成本。李文峰系统地分析了输水线路沿线的地形情况及供水对象的用水情况,指导项目组采用动态的思路对输水线路进行层层优化,提出了“主干自流、分散提水”的设计思路,同时在封江口设置在线调节水库,即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又使输水干渠全线自流,降低后期运行费用。
鄂北输水线路渠首段纪洪隧洞穿越的膨胀土地段是整条隧洞施工的难点,湖北省是首次碰到。李文峰依据工程的详细情况,对埋深不大、地质条件较差的隧洞,大胆采用CRD施工工法,并通过三维仿真模拟分析施工全过程,寻找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的薄弱点,有明确的目的性提出衬砌参数,确保了施工安全。
工程穿越唐白河夹河套地区,受地形条件限制,常规输水建筑物布置困难,在李文峰的指导下,项目组因地制宜选择了大管径PCCP倒虹吸的输水方式,PCCP管径3.8米,连续长度72公里,规模为全国第一;未解决长距离PCCP管水击压力难题,李文峰又带领项目组联合长科院进行模型试验分析,提出了在倒虹吸闸后设置溢流侧堰的设计思路,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为了保证项目按时完成,他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截至目前已经连续加班480多天。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李文峰身体变差了,头发变白了,人也显得更为苍老了。李文峰身体多处出现病痛,两次住院开刀,多次病倒在设计岗位上。每次手术结束后,他都没有来得及休养,就返回办公室和同事们讨论工作。
一分耕坛一分收获。2015年11月2日,湖北设计院编制的《湖北省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获得水利部正式批复,获得了审查专家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姚晓敏作为水工二处处长,担任鄂北工程建设项目副经理、设总。他总是率先垂范,带领项目组成员提前作好策划,查资料、改方案、定思路,从无怨言。
2013年9至11月,是姚晓敏过敏性鼻炎发病最严重的时候,连续两个多月,每天流鼻涕,打喷嚏100多个,致使脑部缺氧。但为了能更好更快完成项目建议书,他到医院作简单治疗后仍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设计任务,他与项目组经常到现场查勘,精心设计,“五加二”“白加黑”地工作。长时间的劳累,他身体变差了,头发变白了,腰椎间盘突出病症频发。甚至女儿正处在初三的紧张阶段,他都没时间指导她的学习。中考结束的暑期,原本答应女儿出外旅行,因项目一延再延,最后对女儿失言。
2014年可研报告编制时期,他的父亲三次大病住院、历时2个多月,他总共到医院去的时间不超过10小时;他的岳母住院两次、历时1个半月,他也只到医院去了4次,每次不超过1小时。
数百天的辛苦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在他的带领下,项目组完成了鄂北工程多个阶段的设计任务,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到初步设计报告分别刷新了国内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审批纪录,创造了“鄂北工程速度”。
孟晓亮、李文峰、姚晓敏只是设计院众多设计者中的代表,3年来正是设计者的拼搏奉献,圆了鄂北人民多年来心中的梦想。
湖北设计院与湖北省水利厅签下“军令状”后,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以院长李瑞清、党委书记徐平为正、副组长,院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集合精英骨干组建了工作班子,拟定了详细的阶段性工作规划和分工方案。
李瑞清说,鄂北工程事关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事关粮食生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重大战略民生工程和绿色生命工程。完成这项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事业和荣誉。全院上下都把鄂北工程当成中心工作和重要工作来抓,没有分内与分外之分,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院长李瑞清、党委书记徐平,几位副院长坚持每天带班检查指导,每周召开例会督促进度,处理问题,百余次踏勘路线,实地调研,解决问题。
孙国荣,湖北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面分管负责鄂北工程的设计工作,被大家称为绽放的“铿锵玫瑰”。
自2012年8月开始工程规划编制,她多次带领技术人员在300多公里的战线上无数次往返奔波,多次举行技术讨论会研究工程布局,每周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汇报,定期协调督办。对每一个方案,她都组织设计人员充分论证、反复推敲,严格审查把关。在受水区供需平衡优化调度、大管径长距离倒虹吸设计、长隧洞施工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上,她带领设计团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在鄂北工程各个阶段报告审核检查、审批、评估期间,为了和水利部、环保部及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衔接,她往返北京50余次,与各级领导及专家积极汇报协调沟通,为工程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报告及其他专题报告获得主管部门审批,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让日夜加班的设计人员多点时间休息,她曾一周内数次往返北京汇报衔接设计工作;曾经独自一人拖着沉重的报告奔走在北京,找审查专家汇报沟通技术难点;曾经通宵达旦和设计人员一起攻克技术难题。
鉴于孙国荣在鄂北调水工程前期工作中的卓越表现,她本人被湖北省水利厅记三等功。
鄂北工程意义重大,线路设计不容丝毫偏差,为此,湖北设计院的勘测人员攻坚克难,3年来在200多公里的调水路线个来回,为设计的具体方案踏下了坚实的足迹。
3年来,设计院组织测量、勘探、移民3个专业组,出动各类技术设计人员近300人次,跑遍了鄂北3个市6个县(市、区)的山川水系,收集了沿线人口分布、工农业生产现状、发展规划及用水需求、水资源分布与水质、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布局与使用情况等大量资料。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工程规划范围、目标与原则,开展了需水预测分析与供需平衡计算,并深入考察了汉江中下游干流、唐白河(汉江支流)及南部的长江等多个引水路线年来,野外勘测人员既要经受严寒酷暑煎熬,还要接受风寒雨淋考验。他们住简易工棚,啃泡面干粮。重达3吨的勘探设备只能靠反复分拆组装,肩挑背扛搬运。
3年来,他们完成近2000公里航测、1800平方公里卫星影像和2900公里断面测量、各比例尺地形图近2000公里,GPS埋点1480个;完成地质测绘2万余平方公里,钻探进尺7万多米,岩土试验2万多组;移民调查涉及3个市7个县29个乡126村,入户调查546户,核查10万余亩土地和沿线公路,输电、通信线年来,从寒冬到早春,再到盛夏,湖北设计院迎来收获的金秋。鄂北工程一次次刷新了水利建设的纪录,一次次创造着水利建设的奇迹,一步步朝着“两年前期、三年通水、五年建成”的目标迈进。湖北设计院被评选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姚晓敏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承载着湖北北部地区百姓的梦想。湖北设计院用聪明和智慧,用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将这“一号工程”由蓝图变为现实,铸就了湖北水利的辉煌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