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备展示
一网统管、一网慧治!山东调水管理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发表时间:2025-02-24 12:18:46 来源:设备展示

  汇聚省级水网76个断面、54个引黄口门、30个泵站、177个闸阀站等的实时监测数据和3000多路视频监控,多维度采集整合基础数据、监控预警信息700多万条……如今,通过山东省水网调度运行平台,可以实时掌握全省引调水的动态,查看省级河道的水量指标、调度方案和年度水量计划,统计汇总水源、受水地市、关键节点、水库湖泊蓄水量等,实现水资源调度从计划生成到指令执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2月18日,在潍坊召开的全国调水管理工作会上,山东省水网调度运行平台作为现场观摩点之一,吸引来自水利部和全国各省份水利部门、各流域机构等相关负责人的关注。

  山东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全省30%生活、生产用水依靠客水,主要是黄河水和长江水,且有严格的水量指标限制。“通过水网调度运行平台能轻松实现黄河水、长江水、当地水三水联合调度监测,及时作出调整调度计划。”山东省水利厅调水管理处处长王珂举例介绍,比如某市的长江水、黄河水水量置换,平台能实时监测并进行调控,达到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效果。

  近年来,山东抢抓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机遇,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相互连通的现代水网总体格局,相继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黄水东调、引黄济青改扩建,以及大中型灌区等调水工程120项,省级水网长度突破7100公里,实现了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优化配置和联合调度,全省累计调引长江水、黄河水超过900亿立方米,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山东省水利厅厅长黄红光介绍,在推进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过程中,山东坚持“建水网”与“管水网”两手抓、两手硬,通过改革引领、数字赋能,加快健全现代水网管理机制,科学实施多水源联合调度,探索形成“全省一张网”山东特色调水模式,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水动能”。

  在管理机制方面,山东坚持改革重塑,在全国率先组建省级水网运行调度中心,分设7个区域分中心,将省级骨干调水工程纳入统一管理,细化明确调度中心、水行政主任部门以及工程管理单位职责,实现全省“一网统管”。面对“黄河水不够用、长江水用不起”的难题,山东在多水源供水区实施区域综合水价改革,理顺供水价格定价机制,推动胶东4市实现“同一口门同一水价”,齐河县等12个试点县区实现非农业用水“同城同价”。此外,山东还积极培育用水权交易市场,探索实施水权收储交易和“水源置换、价水分离”区域水权交易模式,年均交易水量保持在2.5亿立方米以上,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水资源最优化配置。

  着眼于建设现代化的水网管理体系,山东在建设省级水网调度平台,推进水网“一网统管”的基础上,还积极探索“一网慧治”,相当一部分调水工程通过数字赋能,装上了“智慧大脑”。

  智能控制终端精确精准执行调度指令;结合无人机自动巡检,实现自动预警告警;针对不同工况,构建水力模拟预案库,为也许会出现的应急事件提供预案……已建成运行35年的引黄济青工程,因数字孪生技术的加持,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水量调度运行是调水工程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以往多依靠人工计算和经验。”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马玉扩介绍,工程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了1套数字孪生平台和水量调配、明渠梯级闸泵运行控制、泵站智慧运维、水库调度运维、管道泵阀应急调控等5个典型应用试点,实现了调水业务全过程管理。其中,水量调配应用针对工程多水源、多目标调度特点,可以一键编制多尺度调度方案,三维预演“引—调—供”全过程,智能推荐分钟级、厘米级调控预案,实现全线水量精准配置。

  目前,山东正在快速推进数字孪生水网工程先行先试,除胶东调水、南水北调等骨干调水工程外,还在推进灌区、流域、水库等不一样数字孪生项目建设30余项,其中12项被水利部列为先行先试试点,为建设安全、韧性的现代水网提供技术支撑。

  调水工程不仅改变了水资源时空分布,解决发展用水之困,还带来更多综合效益。比如工程沿线通过实施“水网+”行动,带动产业升级、功能提升和水美乡村建设,利用天然河道改造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117公里,169公里小清河实现全线复航,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239个,打造效益河湖样板25个,有效增强了水利发展内生动力。黄红光表示,下一步山东还将在强化物理水网建设的同时,持续推进调水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管好护好供水生命线,快速推进调水工作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