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4-10-29 12:50:44 来源:水土保持设施验收
近日,由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AC)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CSWCS)发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承办的土地退化防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一次世界水土保持协会理事会会议在西安举行,来自美、澳、法、德等36个国家的近300名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土地退化与荒漠化治理和流域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管理决策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土地退化现状与演变过程,土地退化机理与驱动因子,土地退化防治技术与模式,土地退化与治理的环境效应评价,土地退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与土地退化及防治对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并组织部分代表赴杨凌农业科学技术产业示范区参观,赴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考察。
记者从出席会议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水利部副部长刘宁、陕西省副省长姚引良及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刘国彬研究员等人的致辞或主题报告中获悉,我国土地退化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国家将奖励防治创新以全方面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能力;而经过黄土高原安塞实验站30多年区域土壤侵蚀与保持研究证明,综合管理措施能够很好的满足黄土高原ECO重建的需要。
水利部副部长刘宁援引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评估报告中的数据说,每年水土流失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2.25%左右,水土流失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的原因之一。
刘宁在报告中提到,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不仅大量发生在农村,城市也不同程度存在。中国经济最为贫困的地区,往往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全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近50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平均每年达6万多平方公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每年流失表土达1厘米以上,导致黄河中下游河道在1950~1999年间淤积泥沙92亿吨,河床普遍抬高2~4米。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黄河下游每年需耗用200亿立方米左右的水来冲沙入海,以降低河床,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随着泥沙下泄。水土流失作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在运移大量泥沙的同时,也携带了土壤中残留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中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进入水体,形成严重的面源污染。
1955年至1958年,中科院时任副院长竺可桢负责的黄河中游综合考察队对全区的水土保持状况做了考察,绘制了流域规划图,并组织实施。上世纪70年代,中科院又组织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大会战,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土地退化类型多、面积广,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丁仲礼在致辞中说。
刘宁表示,经过60多年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已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已有的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80亿公斤。
刘宁说,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中国将对可治理的坡耕地,全部采取坡改梯、陡坡退耕、等高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通过努力,使严重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强度大幅度下降,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50%;70%以上的侵蚀沟道得到控制,下泄泥沙明显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效果控制,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实施有效保护。
刘宁表示,为实现以上目标,中国将继续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保护自然植被,禁止过度放牧、无序开采、毁林开荒和开垦草地等行为。另外,中国还将坚持分区防治,全方面推进东中西部水土保持工作,在西部地区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搞好特色产业开发。
此外,中国还将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步伐。刘宁说,在水土流失严重、人口较多的地区,中国将继续开展重点治理工程建设,主要是坡耕地治理、黄土高原拦沙淤地坝建设、东北黑土区保护、西南石漠化治理、南方崩岗治理、重要水源地泥沙和面源污染控制等。中国将力争用15到20年左右时间,使全国水土流失区得到初步治理或修复,大多数地区的生态环境向良性演替,这需要科学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
刘宁强调,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国家将加强水土保持重大基础理论和水土流失防治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推广,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基础研究体系、重大科研攻关体系、示范和推广体系,搞好水土保持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积极开展水土保持检测预报,完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提高科技在水土保持中的贡献率。
据悉,从2000年开始,中科院实施的“西部行动”计划在我国黄土高原、南方红壤、长江中上游坡耕地、东北黑土等主要水土流失区建立了大型试验示范区,布置了长期监测点。在中科院建设的中国生态系统观测网络中,有1/3 的野外台站开展与水土保持与治理相关的监测和研究。2007~2009年,中科院再次会同水利部、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考察,进一步摸清了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丁仲礼对全国水土保持下一步的科研工作谈了三点意见。一是要针对我国不同退化区的特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仅要强调人为工程手段,还要充分的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出科学的综合治理方案。二是研究手段要多样化,在综合考察和小尺度定点观测的基础上,加强政策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三是要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统一起来。土地退化地区往往是多民族聚集的贫穷的地方。研究工作不能为了治理而治理,而应把生态恢复和农民脱贫结合起来,探索生态补偿、碳汇工程的路径。
据相关资料,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姚引良在开幕式的致辞中谈到,陕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位于长江、黄河流域中游,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2.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年平均侵蚀模数4100吨,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侵蚀模数高达1.1万吨以上,年入黄泥沙8亿吨,占黄河三门峡以上河段年均输沙量的一半,全省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4.5万亩。
对目前的治理状况,姚引良表示:长期以来,陕西省依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特别是1999年国家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陕西率先在全国实施以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为主要内容的“山川秀美工程”,坚持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山田林路、沟坡塬峁梁综合治理的新路子,并针对陕南、关中、陕北不一样的区域的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分区治理,使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入了投入力度大、治理步伐快、治理成效最好的时期。
据记者了解,在“十一五”期间,陕西先后创造了五个全国第一: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比1999年前提高了50%,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名列全国第一;累计建设淤地坝3.9万座,淤地坝建设数量名列全国第一;从2009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的征收;每年综合治理200条小流域,入黄泥沙年均减少1.8亿吨,年均拦蓄泥沙总量居全国第一;黄土高原世行水保项目建设成效位居全国第一。陕北的生态环境正在实现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
刘国彬在《中国黄土高原流域管理进展及前景》的报告中说,黄土高原是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流域管理的研究指导思路应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可持续的原则。在2003年,中科院与陕西省、水利部联合共建了陕北安塞建立8万平方公里生态建设试验示范区,研究所承担实施的这一个项目的研究根据结果得出,在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是一项重要的土壤保持方法,植被重建的原则是自然恢复结合人工再建,在综合管理措施下,生态过程如水文过程能流、土壤质量也都得到了提高,流域区农民的收入也增加10倍。
这些情况说明,综合管理措施能够很好的满足黄土高原ECO重建的需要,可推广到全国别的类型的水土保持地区;而面对全球变化下的流域管理研究与实践,则要建立不同尺度上的生态经济模型和因子,需要评价流域管理对环境的影响及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