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创新
把疏勒河“装进”计算机:数字化赋能水资源的变革之路

发表时间:2025-02-07 11:02:06 来源:科技创新

  在甘肃的广袤大地上,疏勒河如同一条生命之源,滋养着周边的农田。最新的消息越来越需要我们来关注,甘肃农垦饮马农场的田间地头,传感器深入土壤,各种智能设备正在悄然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农场项目部部长邹常生深感欣慰:“2024年,食葵每亩产量超280公斤,增产15%。”通过智慧灌溉技术,这个农场的灌溉用水量已经从650立方米大幅度减少至仅300立方米,足以见证数字化的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长久以来,疏勒河以其流域年降水量不足70毫米和年蒸发量达2800毫米的独特气候特点,使得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显得异常艰难。而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水流伴随着信息流,水网与互联网的连接使得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变得智能化、精准化。

  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副处长张发荣介绍:“我们把疏勒河‘装进’了计算机。”他们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模型(BIM)等高科技手段,构建了一个数字孪生疏勒河模型。通过对河道、水库、水闸等进行等比例模拟和仿真,数字技术让人们得以在虚拟环境中并分析水流情况。

  云计算、大数据、AI和物联网等技术在智慧灌溉中的应用,明显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不仅仅是关于水的管理,更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体系,依托数据流的移动,实现水流调度的智能化。通过实时的数据传输和分析,管理人能快速生成多个调度方案,并找到最优解,从而保障水源的高效使用。

  徐宝山,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的运行调度处副处长,向我们揭示了数字技术是如何精确管理水库运营的。依托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多个水库的调度万变如一,确保每一滴水都能最大化使用,不再因人为经验的局限导致资源浪费。

  “过去的提闸工作依赖于人的经验,而如今我们的系统通过添加传感器和自动控制装置,实现了对水流的精准把控。”任晓文,科技信息处的副处长,自信地说道。同时,水流的控制精度已从“厘米级”跃升至“毫米级”,极大的提升了灌溉的科学性和效率。

  再看巡渠护渠,以前的人工巡查往往费时费力,如今有了高清摄像头和无人巡查系统,每一小段渠系都能够获得实时监控,能随时处理问题。这样的智能化管理相当于在灌区架起了一道数字护城河,保障每一寸土地的用水安全。

  未来,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入应用,疏勒河灌区将向节水型灌区稳步迈进。在此基础上,甘肃省还计划不断拓展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应用场景,提升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能力。张发荣强调:“我们会促进发挥数据的价值,让虚拟与现实更好融合。”

  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方法,农民的灌溉体验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李军芳和滕玉林,两位来自不同村庄的农民,都为现在的智能技术点赞。“如今,只需一个手机,就能随时查询水量和用水情况,真是太方便了。”

  这一数字化的进程不仅仅在于水的管理,更重要的是为中国西部的农业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急需全面优化,而疏勒河的成功可以为全国范围内的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借鉴。未来,如何继续探索这种节水与经济效益双重提升的道路,将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深思的问题。

  另一方面,随只能农业的普及,也许将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例如,人才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及设备维护等都亟待解决。因此,在推广数字技术与智能设备的同时,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关注技术背后的社会影响,追求公正与人性关怀。

  随着数字化的经济的不断渗透,像疏勒河智慧水务这样的创新项目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够最终靠科技赋能来实现更高效的自我提升。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简单AI等工具的使用也能助力自媒体创业者与广大新老用户更好地整合信息、提升创作效率,迎接数字时代的各种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