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4-10-02 17:14:00 来源:科技创新
10年来,节约用水作为一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被摆在治水管水空前重要的位置,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筑牢全社会节约用水的坚实根基。
水兴则邦兴,水安安。为天地疏经脉,为江河定安宁,为百姓兴水利,为万世送甘霖—善治国者必先治水。
我国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保障了全球近20%人口的用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治水事业。
今年是习发表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线年前的春天,习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系统解决我国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习领航掌舵和治水思路科学指引下,10年来,我国治水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办成了许多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治水大事要事。
节水,是治水大棋局上的关键落子,也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的首要环节。10年来,节约用水作为一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被摆在治水管水空前重要的位置,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筑牢全社会节约用水的坚实根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利部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工作的意见》《关于逐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推动节水成为“能水粮地矿材”一体化节约的重要一环,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
锚定目标,砥砺奋进。以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为方针,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节水制度政策,重点领域节水取得实效,节水型社会建设全方面推进,节水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社会节水意识持续增强。
相比2014年,2023年我国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
10年间,我国累计建成75个水弹性城市,145个节水型城市,1763个节水型社会达标县,有50个重点城市(县城)实施了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程,在78个城市开展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耕地灌溉面积达10.55亿亩(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5%)。同时,建成1000余所节水型高校,2.1万个节水型工业公司,7万余家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16.35万个节水载体……
前不久,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家水安全保障进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指出,相比2014年,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
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用水量不增反降,“一增一降”,彰显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自2019年《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印发实施以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出台了省级实施方案,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省级节水法规或规章。
制度政策的刚性约束力促进各地工业水效跃升,城镇节水降损效力显现,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以上,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10%以内。非常规水利用量达212亿立方米,是2014年利用量的3.5倍。
近年来,我国还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指标,纳入国家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已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体系。黄河流域、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用水单位,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通过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管,已有1434个工业、服务业、农业灌区用水单位纳入国家级重点监控名录,建立包含1.3万个用水单位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体系。
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二十连丰”。这背后,我国居世界首位的农田灌溉面积和持续巩固提升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功不可没。
农业是用水大户,节水灌溉是农业节水的重要抓手。如今,喷灌、微灌、低压管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正以分区域规模化方式得到推广,应用于田间地头。
10年来,各地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完善用水计量设施,在保证定额内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截至2023年底,全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指灌入田间的有效水量与渠首引进的水量之比),从2014年的0.530提高到0.576。
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过程、各领域,离不开全社会成员共同行动。水利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全国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年)》《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等,引导公众不断加深对我国水情的认知,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并对公众的节水意识、用水行为、节水义务提出了实用具体的要求,促进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节水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千家万户……10年间,每逢“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周”等重要节点,各地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主题宣传活动,节水护水惜水慢慢的变成为全民行动、文明新风尚。
大力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贯彻落实习关于节水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适应我国水资源紧缺严峻形势、推进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联合编制印发《“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聚焦农业农村、工业、城镇、非常规水源利用等重点领域,全方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农业农村节水方面,要求坚持以水定地、推广节水灌溉、促进畜牧渔业节水、推进农村里的生活节水。工业节水方面,要求坚持以水定产、推进工业节水减污、开展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城镇节水方面,要求坚持以水定城、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开展高耗水服务业节水。非常规水源利用方面,要求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雨水集蓄利用、扩大海水淡化水利用规模。
今年3月28日,水利部副部长李良生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全国60%以上县级行政区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基本形成了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体系,工程技术节水得以大力推进,行政推动节水力度空前,公众节水理念日益强化。
也要看到,我国不一样的区域之间的节水水平差别仍较大,一些地区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仍不相适配,用水效率与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仍有差距,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明显滞后,新产品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系统性节水的激励机制和强制性法规尚未完全建立,节水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用户自主节水减排积极性较低。这使得节水可持续性仍然面临挑战。
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继续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促进人与水和谐共生,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遁循习“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节约用水条例》施行为契机,创新培育节水型社会建设新动能,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为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郑旭《 民生周刊 》( 2024年05月13日 第02 版)
10年来,节约用水作为一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被摆在治水管水空前重要的位置,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筑牢全社会节约用水的坚实根基。
水兴则邦兴,水安安。为天地疏经脉,为江河定安宁,为百姓兴水利,为万世送甘霖—善治国者必先治水。
我国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保障了全球近20%人口的用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治水事业。
今年是习发表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线年前的春天,习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系统解决我国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习领航掌舵和治水思路科学指引下,10年来,我国治水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办成了许多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治水大事要事。
节水,是治水大棋局上的关键落子,也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的首要环节。10年来,节约用水作为一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被摆在治水管水空前重要的位置,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筑牢全社会节约用水的坚实根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利部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工作的意见》《关于逐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推动节水成为“能水粮地矿材”一体化节约的重要一环,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
锚定目标,砥砺奋进。以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为方针,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节水制度政策,重点领域节水取得实效,节水型社会建设全方面推进,节水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社会节水意识持续增强。
相比2014年,2023年我国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
10年间,我国累计建成75个水弹性城市,145个节水型城市,1763个节水型社会达标县,有50个重点城市(县城)实施了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程,在78个城市开展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耕地灌溉面积达10.55亿亩(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5%)。同时,建成1000余所节水型高校,2.1万个节水型工业公司,7万余家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16.35万个节水载体……
前不久,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家水安全保障进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指出,相比2014年,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
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用水量不增反降,“一增一降”,彰显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自2019年《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印发实施以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出台了省级实施方案,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省级节水法规或规章。
制度政策的刚性约束力促进各地工业水效跃升,城镇节水降损效力显现,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以上,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10%以内。非常规水利用量达212亿立方米,是2014年利用量的3.5倍。
近年来,我国还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指标,纳入国家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已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体系。黄河流域、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用水单位,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通过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管,已有1434个工业、服务业、农业灌区用水单位纳入国家级重点监控名录,建立包含1.3万个用水单位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体系。
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二十连丰”。这背后,我国居世界首位的农田灌溉面积和持续巩固提升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功不可没。
农业是用水大户,节水灌溉是农业节水的重要抓手。如今,喷灌、微灌、低压管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正以分区域规模化方式得到推广,应用于田间地头。
10年来,各地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完善用水计量设施,在保证定额内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截至2023年底,全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指灌入田间的有效水量与渠首引进的水量之比),从2014年的0.530提高到0.576。
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过程、各领域,离不开全社会成员共同行动。水利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全国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年)》《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等,引导公众不断加深对我国水情的认知,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并对公众的节水意识、用水行为、节水义务提出了实用具体的要求,促进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节水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千家万户……10年间,每逢“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周”等重要节点,各地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主题宣传活动,节水护水惜水慢慢的变成为全民行动、文明新风尚。
大力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贯彻落实习关于节水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适应我国水资源紧缺严峻形势、推进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联合编制印发《“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聚焦农业农村、工业、城镇、非常规水源利用等重点领域,全方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农业农村节水方面,要求坚持以水定地、推广节水灌溉、促进畜牧渔业节水、推进农村里的生活节水。工业节水方面,要求坚持以水定产、推进工业节水减污、开展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城镇节水方面,要求坚持以水定城、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开展高耗水服务业节水。非常规水源利用方面,要求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雨水集蓄利用、扩大海水淡化水利用规模。
今年3月28日,水利部副部长李良生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全国60%以上县级行政区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基本形成了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体系,工程技术节水得以大力推进,行政推动节水力度空前,公众节水理念日益强化。
也要看到,我国不一样的区域之间的节水水平差别仍较大,一些地区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仍不相适配,用水效率与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仍有差距,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明显滞后,新产品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系统性节水的激励机制和强制性法规尚未完全建立,节水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用户自主节水减排积极性较低。这使得节水可持续性仍然面临挑战。
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继续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促进人与水和谐共生,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遁循习“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节约用水条例》施行为契机,创新培育节水型社会建设新动能,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为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