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bob博鱼
胡说八道篡改历史?港媒称:英国殖民时造的供水系统令香港繁荣

发表时间:2025-03-14 23:32:14 来源:bob博鱼

  2021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称赞他们是“建设和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并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

  从1962年开始,香港陷入水荒状态,为了取水,到处都是拎着水桶排队的人群。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当局和农工商各界代表,一起向当时的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求助信号。

  为了解决香港同胞用水难的燃眉之急,1963年6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由深圳水库增加向香港供水318万立方米,香港轮船还可以每天到珠江口免费取水2万吨。

  要知道,当时的广东省也同样面临旱灾,但为帮助香港人民,大片农田被放弃灌溉,农户面临颗粒无收,广东省省政府及人民群众做出了巨大牺牲。

  可是,解决了燃眉之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这时,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省长的陈郁,迅速将香港缺水的问题向党中央汇报,并提议开辟建设大型供水工程,也就是日后的东江水取水工程。

  陈郁的提议,很快得到党中央的支持,在《关于向香港供水谈判问题的批复》中,周恩来总理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全力保障为香港供水。

  当时的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厅长刘兆伦,迅速派出多组工作人员,对东江水的沿岸进行实地勘测和检查。然后,提出了三套解决方案。

  于是,广东省代表和香港代表坐在一起,进行了紧急协调和沟通,一同探讨怎么样才能解决资金难题。

  8日,在时任中央中南局陶铸的家里,周恩来总理听取了刘兆伦的详细汇报,并详细地询问各个方案的细节问题,工期长短、费用需求,以及沿岸农田情况等,周恩来总理想得很全面,问得也仔细。

  最终,经和在场的陈郁、程子华等人进行深入细致地沟通,周恩来总理选定了第三个方案,也就是石马河提级供水方案。

  周恩来总理还当场做出指示,为了香港同胞的用水问题,将这个工程纳入国家计划,由中国单独举办。

  另外,周恩来总理还提出,供水谈判可以单独进行,和政治谈判分开,不要混在一起。

  决定采取石马河分级提水方案,是因为这个工程的工期比较快,费用比较少,还能结合农田灌溉,能够充分调动周边群众的积极性。

  在现在看来,38万元不是很多,可在当时,国家刚刚走出困难,祖国西南边界还不太平,这笔工程费用是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因为东深供水工程建设项目的启动,另外的地方的很多在建项目不得不停工建设。

  有了资金支持,很快,这个造福后代,永久性解决香港水荒难题的工程开始了施工阶段。

  从地理位置上看,香港北边和深圳相邻,东、西、南三面环海,海域面积比陆地面积还要多五百多平方公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深水港之一。

  很多人认为,香港不应该缺水。其实,香港缺的不是海水,而是淡水资源。香港的河流、湖泊很少,地下水资源匮乏,

  从气候上看,香港的全年气温较高,一年有九个月都是高温天气,而且,夏季炎热潮湿。因此,很多香港居民都习惯于每天早晚冲澡纳凉。这种情况下,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又增加了不少。

  英国占领香港后,未解决居民用水问题,修建了很多水库,用于将雨水收集起来使用。

  英国政府还计划开着轮船去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买水,可经过计算,成本实在高,比油还贵,根本没办法承受。有人想到了将海水进行淡化处理,可是,成本还是奇高,根本没办法实施。

  为了解决香港的用水问题,政府专门成立了水务署。每天,水务署的工作人员走到街头巷尾,监督居民节约用水,维修用水设备,还负责修建水库和蓄水池。

  可这些都是表面文章、花架子,没解决水源问题,修建再多的水库和蓄水池又有什么用呢?

  1938年,为避免居民浪费水,香港第一次实行管制用水,只有街头公共水管和送水车才供应水。虽然生活不方便,可这也是没有很好的方法的办法,节约一点儿是一点儿。

  50年代,为了节约用水,香港的房屋都是将厕所水管单独设计,把海水引用到居民家里,用来冲洗马桶。

  后来,伴随更多的大陆人为了躲避战乱转移到香港,到1962年,香港人口已达到350万人,因此,用水问题更严重,迫在眉睫。在香港,人们把水看得很金贵,称为“食水”。

  1962年,香港迎来了历史上少有的干旱,长达九个月都没有下雨,储存下来的水只够香港居民饮用了一个多月。

  面临水荒,塑胶水桶成了抢手货,每个人家里都要准备十几个水桶。一个水桶比一个叉烧包要贵上一百倍。

  香港政府制定了严格的取水政策,每天定时定点地供水。由开始的每天供水八小时,缩短为每天供水4小时,随后,又限制为每四天才供应一次用水。

  待到供水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男女老幼提着水桶走上街头,排队去打水。因此,为了取水而发生争斗的事情时有发生,最后不得不由警察出面调停。

  居民们为了节水,也是想方设法。洗完菜的水都要留下了,或者烧开了做饭,或者擦桌子擦地,不舍得浪费。学校取消了体育课,只为了让学生少出汗,少洗澡。

  吃饭用纸饭盒,啃苹果代替刷牙。当时,有人还发明了干洗澡,也就是:一碗水加两勺醋,用毛巾沾湿了擦洗身体。更有甚者,有人去四处搜寻泥浆水。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去,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没水荒。”这是当时广为流传的歌谣,也的确是香港人民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没有水,影响的不仅是居民生活,社会经济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很多工厂、商店不得不关门歇业。

  水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到香港的稳定和发展,而且人口出生率也出现严重下降,民不聊生,人心惶惶。

  东深供水工程,全称是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就是把东江水从广东东莞的桥头镇,利用石马河河道,引到深圳水库,然后再由深圳水库,通过地下3.5公里的输水管道,把水源源不断地供应给香港。

  根据实施工程的方案,要建设六座拦河水坝,八座抽水站,还要人为地将水位从2米提高到46米。

  当时,英国有关专家经过实地勘测后,认为这个工程的施工难度很大,困难很多,预计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实际上,在知识青年、农民、工人等各界的热情参加之下,日夜不停地进行实施工程建设,最终,这个工程仅仅用了11个月就完工了。

  1963年国庆左右,广东省水利电力厅下属的设计院,接到为东深供水工程进行设计的工作安排。设计团队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地研究地形,因地制宜,寻找最完美的方案。

  为了让工程早日完工,让香港人民早日喝上东江水,除了广东人民,全国各地都积极主动地伸出援手,最多的时候,工地上有2万多名实施工程人员。

  施工期间,虽然不时遭遇到暴雨、台风和洪水,可是,施工人员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危险。

  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工人们就用土办法,铁锨挖,箩筐背,肩挑手扛,他们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各个施工工地。

  工程设计人员舍小家顾大家,他们吃住在现场,熬夜加班成了常事。没有先进的计算设备,设计人员就用直尺、绘图仪、算盘等简陋工具,细致地绘制着一张张设计图纸。只要设计图纸一出来,立刻就被送到施工工地去。

  在工程进行到石马河地段时,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石马河是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也就是说,要想让东江水按照预期计划流入深圳水库,就需要提高石马河的水位,让河水倒流。

  这简直是很难来想象,就是完成不了的任务。可通过建设拦水坝和抽水站,愣是将水位从2米提高到了46米,实现了河水倒流,逆流而上,简直就是人间奇迹。

  和大自然抗衡,与时间赛跑。最终,1965年3月,东深供水工程提前竣工完成,东江水被引到了深圳水库。

  通过这个供水工程,第一年的供水量就是香港所有水库存水量的两倍,大大地缓解了香港人民的用水难题。

  其后,又经过三次扩建和改建,供水量逐渐增加为6888万吨、1.68亿吨、6.2亿吨,直至现在的24亿吨,相当于半个洞庭湖,相当于1900多个西湖。

  如今,香港百分之八九十的生活用水都是来自于深圳水库,东深供水工程功不可没,利在千秋。

  东深工程后,香港人口逐步稳定增长,从300多万增长到750多万,香港的工商业也逐渐回到正常状态,生产总值从一百多亿港元增长到两万多亿港元。

  如今的香港,慢慢的变成了国际金融中心、远东地区的贸易中心和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多的自由港。

  大陆对香港的帮助和付出,有目共睹,香港人民也深刻体会到了祖国的关怀和温情。

  2015年,为纪念东深供水工程50周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举行了纪念活动。而且,双方还进行了约定,以后每50年举行一次纪念活动。

  可是,2022年7月12日,在香港《南华早报》上,署名JasonWordie的一名香港历史学者兼作家,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香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英国殖民时期建造的供水系统,甚至称其为“永恒文物”,对英国在殖民时期建造的水库、蓄水池等大加赞美。对于这种荒谬的评论,网友们愤怒发声,纷纷发言称:“这简直是胡说八道、篡改历史!”

  JasonWordie本人已经在香港定居30对年,他本人就是东深饮水工程的受益者。鉴于香港独特的地理环境,由于缺乏水源地,仅仅靠加大建设水库和蓄水池,也只是表面文章,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东深工程之前,香港人民缺水、闹水荒的历史,已经证明英国殖民时期修建的这些蓄水设备完全供应不了香港人民的饮水难题,更别说商业、服务业、工业等各产业的发展了。

  众所周知,东深饮水工程的建设才是香港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JasonWordie对东深工程的重大历史意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歪曲历史,反而极力美化英国的殖民统治,其不实言论必然遭到网友们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