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5-03-29 20:40:46 来源:bob博鱼
为了发展新中国经济和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中央在制定“一五” 计划时,就开始规划并决定由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
对第一拖拉机厂的选址很看重。早在1953年2月,第一机械工部汽车工业管理局就成立了新厂筹备处,曾对哈尔滨、石家庄、 西安等地进行考察。但考虑到国家整个工业布局的平衡、国防安全等, 重点在中原地区选择厂址,其中对洛阳尤为重视。 从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的多个重点项目陆续来洛选址。 当时,选址工作并不局限在洛阳一地,郑州、偃师、陕县、新安等地都曾作为考察对象。
7月12日,河南省委和第一机械工业部(一机部)中南办事处联合召开会议,会议通报国家要在河南开始建设由苏联援助的多项重点工程,包括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矿山机器厂等。会议要求要紧急抽调人员,参与项目的选址、筹备和建设。在这次会议上,多项重点工程的筹备处宣布成立, 在这之前来自各地的干部都分配了新的岗位。其中,在6月份之前还是汝阳县县长的席光平等60余人被分进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筹备处。
据席光平回忆,当时洛阳城市基础很差,人口不到10万,所谓的工业只是几家小修理厂,人们用“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这三句话来形容当时的洛阳现状。由于时间仓促,洛阳市委市府在老城马市街、东华街等处给筹备处准备了一些空房子。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拖”)筹备处人马刚刚到位,便立刻紧锣密鼓地开始工作。1953年7月13日,一拖筹备处全体人员分为两拨, 一拨三十余人由马捷带队,外出考察学习筹建工厂经验;一拨由杨立功带队,于当天乘车赶到洛阳,进行前期准备。
很快,由苏联专家拟定的选厂建厂资料收集纲要下来。一拖筹备处和随后赶到的矿山机器厂筹备处立刻成立联合资料收集办公室,席光平当时被分配到该办公室的气象水文组。席光平回忆,他和同事们一看到资料收集纲要都懵了。因为上面所列的内容不仅十分繁杂,包括资源、水文、气象、地质、交通等多个类别,而且要求极严。比如气象中的气温一项,要求必须收集到最近15年之内每天的最高气温、最冷气温、平均气温,不得有一天中断。大家查阅了洛阳旧中国时期的档案资料,相关的内容就没有。洛阳南关外有一个旧社会留下来的小气象站,记录资料十分有限,并且是断断续续的。
联合资料收集办公室派出多批人员,前往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收集各种资料,然后汇总成册。当时,洛阳的地震资料就没有,收集纲要对这一项又格外重视。无奈,席光平就带上于粮,沿着洛河、涧河步行到谷水,沿途向百姓查访洛阳历史上的地震情况,为了摸清洛阳的地质状况,他们甚至还邀请马坡、塔湾一带在旧社会以盗墓为生的“盗墓贼”,让他们用探铲来帮着探明有关区域的土质和地层结构。
1953年8月中旬,一拖筹备处派席光平、矿山机器厂筹备处派焦裕禄, 共同带领一个测量队前往郑州,对当地的建厂条件进行考察。他们租住在郑州车站附近的一个小旅社里,每天骑着毛驴往来奔波,先后完成了对再屯、三官庙(位于今郑州市中原区)等地的深入调查,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数据。比如,那里为沙质土地,承压力不好;地下水位高,通常挖一米多就见水。这些调查内容,对后来一拖、矿山机器厂等大厂最终选址洛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9、10月份,根据中央指示,一拖筹备处等集中力量,对洛阳的相关地区进行了重点调查。洛河以南地区虽然地势平坦,但中心有大渠通过,地下水位高,居民点也比较稠密,搬迁困难;更棘手的是,大厂铁路接轨需要建设洛河铁路桥,不仅要加大投资,而且非短期内所能解决,因此洛南只能放弃。白马寺一带,铁路接轨方便,但勘探中发现大量古墓,层层叠压,地基处理十分艰难,因此也只好作罢。比较而言,最理想的是涧河以西地区,这里虽然距离老城约8公里,但一片原野,洛潼公路穿行其间, 铁路接轨也十分方便。
9月下旬,席光平被一拖筹备处调往北京,担任筹备处驻京主任。在这个岗位上,席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和情况,见证了一拖选址洛阳涧西一波三折的复杂经历。
在席光平的忆中,在一拖选址的问题上,最初的一次重要争论是关于在洛阳西工一带设厂是否当,时间大概在1953年的9、10月间。根据前期调查,结合一机部汽车局的意见,东起洛阳老城西关,西至涧河,北到陇海铁路,南至西工(指当时存留的西工兵营)的开阔地区被作为一拖选址区上报审批。这里土质好、居民少,铁路接轨方便,并且能和老城连为一片,建厂比较理想。审批手续十分顺利,后来在空军司令部出了问题。 他们的意见是:洛阳净空良好,宜于建设一级机场,不同意在洛阳建厂。 筹备的人急忙和他们深入沟通,阐明在洛阳建设大厂的重要性,空军才同意了。筹备处本以为不会再有麻烦了,不料文化部传出了最强烈的反对声。著名学者、翻译家及史学家,时任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坚决不同意,理由是所选厂址地下有周王城的遗址,一旦建厂, 将被严重破坼。国家计委为此专门开了一次讨论会,他有幸参加了。会上, 郑振铎拿出多项史料为据,慷慨激昂地发言,坚决反对在洛阳西工一带建厂。他大声疾呼: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要靠这一个地区说话。不能经我们这辈人的手,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葬送了。不然,子孙后代将来要骂我们!其实,建国初期,在北京开始的建设过程中,著名建筑学家染思成等专家对北京古建筑的保护十分重视。郑振铎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学者、文学史家,他很赞成梁思成的观点。后来,国家相关部门接受了文化部和郑振铎的意见,决定不在洛阳西工一带选址建设一拖等大厂。
筹备处的选址工作只好转变方向,开始对洛河南、涧河西、白马寺一带等地区进行勘察测量,同时还不断抽派人员,对郑州贾鲁河以西地区进行重点调查。最后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坚持要在洛阳建厂,理由是洛阳地理位置重要,地质、气候等条件好;另一种主张在郑州建厂,理由是交通便利,工业、公用事业基础好,城市可利用的条件比洛阳优越。当时, 苏联专家的意见更倾向于在郑州建厂。
1953年12月16日,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带领苏专家希辛斯基专程来到洛阳,在此之前,李富春等对郑州等地进行过详细考察。火车到达洛阳东站,拖拉机厂筹建委员会主任杨立功等陪同李富春和苏联专家乘吉普车先到达西工金谷园,然后穿过七里河桥,到涧西的一片庄稼地停了下来。陪同人员向李富春和苏联专业的人介绍,这一块土地宽大、平整、靠近陇海铁路,又有两条河,离老城区又不远,是建工厂的好地方,拖拉机厂的位置准备选择在这里。苏联专家听了介绍也很满意。
李富春率领12位苏联专家还在偃师、新安和陕州等5个地区讲行踏勘, 搜集资料。最后,李富春带着专家的意见回到向等领导人汇报。听了汇报后沉思良久,最后,大手一挥:洛阳那么名帝王都住下了,难道还放不下一个拖拉机厂?就放在洛阳吧!举重若轻幽默风趣历来是手泽东的语言风格。从此以后,拖拉机厂的厂址就定了下来新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厂,就这样落户在了洛阳。据席光平回忆,大约在1954年1月,一机部汽车局局长张逢时在北京向大家传达了中央的这一决,并对大家说,主席对一拖的建设十分重视,听过选址汇报,并重述了幽默风趣的话语。
曾任矿山机器厂厂长的江风回忆,矿山机厂原计划是在武汉建厂。 1953年1月他调干转到工业上,到武汉中南局机械办事处报到,分配在武汉矿山机械厂筹备处(在武昌)。当时打算在武汉选厂,但由于当地的水位高等原因,不能在武汉建厂。后来,矿山筹备处同武汉重型机械厂筹备处合并,时间不长又一分为三,即后来的“洛矿”、“洛拖”以及富拉尔基重机厂。
1953年,江风还参加了由一机部部长助理带队的建厂组,厂址选择在郑州和洛阳两地进行,前后共选择了七个地方,最后定在涧西。当时现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涧西一带村庄很少,只有少数借用的民房,主要是靠搭十分简陋的工棚,吃、住都在工棚。道路也都是土路, 雨又多,大家都是赤着脚往来于工地。交通工具很少,筹备处仅有一辆吉普车和几辆自行车,每天都要钻探取土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