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创新
西南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及雨水资源高效调控技术路径研究丨中国工程科学

发表时间:2025-04-15 17:51:26 来源:科技创新

  来源:西南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及雨水资源高效调控技术路径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4,26(6):169-180.

  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近年来,因降水异常引起的旱涝交替现象频发,成为旱涝急转灾害的多发区域,且干旱灾害的极端性趋强,对区域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都造成了严重威胁,农业干旱灾害损失远超全国中等水准。雨水资源高效调控是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抗旱防旱的关键举措,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中国工程院尹飞虎院士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4年第6期发表《西南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及雨水资源高效调控技术路径研究》一文。文章系统梳理了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在内的西南地区水资源特征及农业干旱特点,总结了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西南地区雨水资源高效调控的基本特征、具体技术路径及主要措施。研究之后发现,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农业供水保证率亟待提高,自然水系、人工水网与坡面雨水资源集蓄利用工程的互联互通和协同互济能力不够,水资源时空调配能力弱。研究建议,加强大中型水库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研发分区分类的地表径流调控技术体系、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推广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强化雨水资源集蓄利用模型开发、完善“建管运”长效机制、强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科技支撑,为缓解西南地区农业干旱、增加农业水资源供给、优化水资源调配和粮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在水资源短缺、干旱加剧等多重因素叠加的驱动下,全球粮食价格波动性增强,粮食安全变成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干旱是制约世界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因素,而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致使干旱事件的出现频率变高、强度增高、维持的时间变长、骤发干旱比例上升和干旱发展速度加快,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全球干旱正在经历由缓向骤的急转,2023年,全球约有18.4亿人遭受干旱的影响,其中有4.7%的人口遭受严重或极端干旱影响;预计2100年,遭受极端干旱的人口将增加到8%。我国是世界上受干旱灾害影响和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干旱缺水导致粮食生产安全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农业用水开源成为当前农业灌溉技术创新的重点,进一步实现农业多源供水、提升抗旱减灾能力成为保障我国粮食稳产增产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大型调水工程可以轻松又有效解决区域间水资源分布不均和水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而坡面雨水集蓄可以补充当地农业用水源,提高农业用水保障程度,降低农业用水成本。雨水资源化作为农业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和多水源联合调度的重要方法,在全球日益得到普遍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雨水集蓄利用在我国集雨补灌旱作农业方面得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形成了甘肃省“121雨水集流工程”、内蒙古自治区“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四川省“坡面水系工程”、江西省“坡面径流调蓄工程”、贵州省“喀斯特山区坡面集雨工程”等模式,在增加农业供水、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现有非灌溉耕地粮食产能、防治山丘区旱地水土流失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当前雨水资源化研究侧重于动力拦截、就地入渗、径流蓄存、集蓄灌溉等地块或坡面尺度的研发技术及推广,相互连通、相互调节、互为补充的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存在雨水资源化的集蓄工程配置水平偏低、利用不充分、政策不健全、认识不到位等问题。2023年,我国印发的《关于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因地制宜推广农业集雨节水灌溉技术,用于农业补充灌溉。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和各省份2023年统计年鉴显示,包括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四川省在内的我国西南地区总面积约为1.14×106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2%,其中山丘区的旱地面积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68.15%,区域干旱灾害频次高、范围广。西南地区干旱维持的时间长、强度大以及联合重现期间隔的空间变异性显著下降,这也表明干旱空间分布更趋于广泛。此外,近年来,西南地区降水异常引起的旱涝交替现象频发,成为旱涝急转灾害的多发区域,且干旱灾害的极端性趋强,对区域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都造成了严重威胁,农业干旱灾害损失远超全国中等水准。虽然雨水集蓄利用一直是西南地区坡面水土保持、流域综合治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的重点,但目前西南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灌排设施短板突出,农田水利“最后一千米”建设滞后,水资源时空调配能力弱,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制约了粮食生产安全。为此,本文紧密围绕长江大保护、乡村振兴、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粮食安全等重大国家战略需求,梳理总结西南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雨水资源化存在的明显问题,明晰雨水资源高效调控技术体系,提出缓解农业干旱、增加农业水资源供给、优化水资源调配的发展建议,为西南地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西南地区降雨量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629.9~1678.5 mm,受垂直地带性影响,降水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其中,川西高原高海拔山区的年降水量低于1000 mm,滇东北、川中丘陵区、岷江干旱河谷等区域是西南地区的降水相对低值中心,滇南、滇西、黔东南、渝东南以及川西雅安等是西南地区的年降水量高值区域。西南地区的降水量季节分布极不均匀,从时间分布看,夏季(7—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5%以上,冬、春季降水量相比来说较低;在年际变化上,近50年来降水量整体呈减小趋势,但降水频率和强度增大,极端降水增多。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基于高分辨率数据模拟的西南地区未来极端降水变化趋势表明,未来降水和极端降水指数与历史时期相比,都呈显著增长态势且极端降水增幅更大。

  西南地区的水资源特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总量相对丰沛。2023年,西南地区的水资源总量约为3.59×1011m3,占长江流域水资源量的40.34%;2019—2023年,西南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达到5.65×1011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54%(见图1)。二是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来自长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的水量占比大,而四川盆地腹部、川西北干旱河谷、金沙江干热河谷、滇中和黔中等地区的水资源量占比较少;四川省和云南省的水资源总量较丰富,贵州省和重庆市的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少,四川省2019—2023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分别是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1.89倍、2.69倍、4.29倍,存在水资源分布与集中用水地区不匹配的问题,导致区域性水资源短缺。三是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天然降水补给的河川径流是该区水资源的主要形式,受区域降水影响,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季节分配不均,大多分布在在每年的7—9月。

  受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地形和气候带等影响,西南地区的农业干旱具有因旱受灾面积大、影响范围广、维持的时间长、部分地区连年受灾、因旱成灾率高等特点,尤其是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季节分布上,春、冬季频次较多,夏、秋季次之,最常见的是夏秋连旱,其次是春夏连旱;夏季干旱主要以轻、中旱为主,整体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块状分布,具有较强的局地性特征,中旱及以上干旱的发生概率为9%~22%。在年际变化上,20世纪60年代,西南地区持续性干旱发生频次最多,其他时段发生较少;2020—2022年,西南地区的春旱主要出现在云南省中西部;2022—2023年,冬春连旱的主要影响区向北扩展至云南省中北部、贵州省以及四川省局部地区。在空间分布上,横断山地和四川盆地的干旱最为严重,云贵高原次之,前者的干旱发展的新趋势较为缓慢,而后者的干旱发展速度最快;四川南部和云南北部是农业干旱频发区。

  全国旱灾呈频发、重发的态势,在遇一般干旱年的情况下,西南地区农业面临的干旱灾害风险较小,但在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的气象干旱情况下,西南地区农业面临的旱灾风险剧增。1983—2012年,西南地区农业因旱受灾和成灾的面积均保持高位;而2013—2022年则显著下降(见图2)。

  农业干旱明显影响了西南地区的粮食生产,不同时期、不一样的区域、不同承灾体的损失存在一定的差异。2022年夏季,西南地区持续性高温少雨的极端天气造成农耕地遭受重度土壤水分胁迫,出现了严重的土壤失墒情况。2008—2020年,西南地区因干旱灾害造成的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09亿元,占全国的17.09%。2022年冬—2023年春的连旱造成136.6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约为3.17×105hm2,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作为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芒果、葡萄、柑橘、甘蔗、花椒、辣椒等经济作物受灾影响较重,受灾面积占比约为农作物受灾面积的73%,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截至2022年年底,西南地区已建成各类水库工程21 240座,水库总库容为2.559×1011m3,有效灌溉总面积约为6.87×106hm2;水闸共有3147处,其中引水闸有493处;塘坝窖池共计3.72×106座,蓄水总量为1.32×108m3,有效灌溉总面积为1.3×106hm2。

  据各省份水资源公报数据,2019—2023年,西南地区年均地表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95.76%,包括蓄水(含跨流域调水量)、引水、提水和非工程供水量,分别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49%、28.7%、21.8%和0.5%;地下水及其他水源供水量仅占4.24%(见图3);人均综合用水量为278 m3,其中农业用水量占社会总用水量的63.25%,表明农业仍是西南地区各省(市)的用水第一大户;耕地实际灌溉亩(1亩≈666.7 m2)均用水量为355 m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

  近年来,西南地区水利建设稳步发展,以大型为主、中小型并举的灌区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发展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但在山区雨水资源化方面存在设施老化失修、渠系配套率低、高效利用率低、效益发挥不佳等问题,仍有“水来留不住、旱时用不上”的现象,区域性、工程性、季节性缺水形势依然严峻,制约了西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

  西南地区水资源的多年平均开发利用率仅为0.18%,远低于全国中等水准,大量水资源无法被当地土地充分的利用,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以重庆市为例,人均蓄引提水能力仅为270 m3,约是全国中等水准的60%,预计2035年的缺水量将达到3×109m3;同时,现代化农业灌排设施体系建设明显滞后,耕地有效灌溉率仅为36%,低于全国及西南其他省份的中等水准;非常规水源供水占比不到0.6%,低于全国中等水准;渝西8区以11%的本地水资源量支撑了全市23%的人口和25%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98 m3;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多属喀斯特地貌,水资源丰沛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夏汛冬枯,汛期(每年5—9月)的水资源量占全年水资源总量的近70%,径流高峰期与作物需水高峰期失配;供水水源结构有待完善,蓄水工程“少小散”,小型水库和塘坝供水占蓄水工程供水量的50%以上,供水保证率不高,极端干旱防控能力亟待提升。

  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河谷地貌和盆地地貌分布广泛,90%以上是高原山地、中低山和丘陵,地势起伏大。尽管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口、GDP、耕地等要素分布与水资源量高程错位,水低田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带来了水资源空间分布、供水保障体系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布局匹配性较差的问题。多年来,西南地区多措并举,加大水利投入和建设,陆续建成了都江堰灌区、武都引水、升钟灌区、牛栏江 ‒ 滇池补水工程、滇中调水一期、黔中调水一期等骨干水网工程,紫坪铺、亭子口、鲁班、黑龙滩、黔中、夹岩、马岭、黄家湾等大型调蓄水库和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水资源集约利用和配置格局初具雏形。但因区域骨干水网工程前期论证复杂、生态制约因素多、建设缓慢,现有水网骨干工程主要为区域性和局部性工程,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尚不完善,水源工程历史欠账较多,除已建成的骨干水网工程以外,其余工程多为单点建设并形成独立水源 ‒ 供水体系,大中型水源、小微型水源、江河渠系之间尚未连通形成水网,跨区域、跨流域的水资源空间调配能力差,区域性水资源丰枯互济、相互连通能力不够,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不强、供水保障水平不高。此外,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用水需求与水资源空间赋存匹配差的明显问题,生产生活用水长期挤占部分水库灌溉和生态供水的现象突出,山区农业灌溉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严峻,水土资源失配问题依然突出,农田灌溉保证率有待提高。

  随着西南地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策略的深入推进,用水刚性需求持续增加。据测算,2035年,四川省的水资源缺口将达7.9×109m3。整体看来,西南地区的水源结构单一,如四川省的水利工程蓄引提水供给量仅占水资源供给总量的13%,不到全国中等水准的50%,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5%,旱地不到40%。各级水网协同度不高,骨干水网、重点水源工程连通性较差,较难协同发挥水资源时空调配的功能。山区部分发挥重要水源保障作用的“五小水利”(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工程修建年限已长,存在设施老化、引排灌配套不足、渠系淤埋损毁等问题,蓄水及水源调配能力退化。坡面“五小水利”工程与骨干水网、重点水源工程等尚未形成水系联通,难以达到高水高用、低水低用、自流输水、互连互通的供水结构布局目标,致使水网“最后一千米”安全保障能力减弱。部分河段生态水量不足,农村河流治理存在短板,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长期存在,岷江、沱江、小江、梁滩河等局部河段以及部分中小河流的水生态环境存在退化风险,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云南省约有94%的国土面积为山地,山高谷深,水资源利用难度大。云南省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仅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1.8%。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存在比较大的区域差异,滇池、达旦河、龙川江、泸江等流域已临近或超过合理开发利用上限,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低,需依靠节水和跨流域调水才能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滇西、滇西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高,但存在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此外,受移民、环境保护等的影响,新建供水工程成本逐渐变高。例如,虽然贵州省、重庆市过境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山高坡陡、河谷深切,致使水源工程建设难度大、费用高,增加了供水成本。贵州省、渝东南、渝东北等喀斯特地区的地质构造特殊复杂,岩溶漏斗、裂隙、落水洞、溶洞、洞穴系统等极为发育,大气降水易快速汇入地下,不利于地表产流。此外,西南地区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汛期水资源量约占全年水资源总量的70%,径流高峰期与作物高需水时期不匹配,也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

  天然降水是西南地区非常非常重要的可用水资源,但多以暴雨形式年内集中分布。降雨径流既是水土流失的源动力,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因此,雨水资源集蓄利用是减缓西南地区干旱缺水的有效途径,调控坡面降雨径流是西南地区采取旱地水土保持措施的关键。该区域雨水资源高效调控的核心是将作为侵蚀动力的降雨径流消能转化成解决干旱缺水的水资源。自1989年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实施以来,集蓄雨水被大范围的使用在作物需水关键期的重要补充灌溉水源。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对流域雨水资源调控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当前的雨水资源化利用,在内涵上不仅包括人畜饮水、作物补灌、城市生态用地灌溉和地下水补给等,还包括有关水资源利用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城市防洪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通过自然过程或人为过程,将雨水用于农业生产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业ECO,是当前雨水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发展目的。

  针对水土流失、季节性干旱等对西南地区旱地农业生产造成的双重影响,该区域的雨水资源高效利用从降雨径流拦蓄为主逐渐演变为排水保土、先排后蓄、蓄以为用的降雨径流调控方式,实施与坡耕地改造、坡面水系工程配套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效涵养水源,改变降水再分配和汇集方式,延长地表径流汇集时间或改变地表径流路径,就地截流促渗,增加土壤水库库容;通过汇流蓄存、集蓄灌溉、农艺节水等提升雨水径流资源的利用率,有效阻控坡面水土流失,进而提高土壤抗旱保墒能力,并辅以高效节水技术,缓解干旱缺水,促进当地农业稳产高产。

  长期以来,地表径流调控是水土保持的核心,主要是通过采取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对降水在时空上进行人工调节,达到雨水资源重新分配、集蓄、利用的目的。西南地区雨水资源高效调控主要有雨水就地拦蓄入渗、减少蒸发、梯级集蓄、高效利用等4种技术途径。其中,“五小水利”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降雨径流的“截排池蓄”是水土流失治理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西南地区雨水资源高效调控的技术途径及其主要措施如表1所示。

  针对西南地区城乡用水、农业干旱突出的问题,建议持续巩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提升区域供水协同调节能力。快速推进建设大中型调蓄水源工程,优化配置水资源,强化水资源区域协调能力,全面增强区域对重特大干旱灾害的抵御能力,辅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技术推广等措施,提升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与效益。

  “五小水利”工程是山丘区水网建设的“毛细血管”和农田水利的基础,按照区分轻重缓急和产业配套的原则,聚焦粮食安全,开展雨水资源“蓄、引、排、提、节”高效利用,因地制宜拓展“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末级渠系管道输水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用水供给能力,保障作物一般年份有增产水可灌、干旱年份有保产水可灌。

  一是对西南地区的中低山、丘陵、平原等开展分区、分类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及模式的基础科学研究,优化雨水集蓄系统的方案设计,因地制宜,有明确的目的性地采取拦蓄排灌技术,充分的利用好该地区的雨水资源。二是加强分区、分类的雨水高效利用研发技术与模式应用,结合西南地区丰富的新能源发电资源,构建清洁能源系统驱动的“引、提、储、灌、排”人工智能水网系统方案,建设“五小水利+高位水池+新能源提水补灌”的水土保持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工程,优化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技术体系,研发“坡面水系+多塘系统+江河水网”的高效互联互济技术,提升农田节水抗旱防灾能力,筑牢区域水安全保障。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全面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建议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发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体系的调水和净水功能,强化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增强水土保持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提升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合理地布局坡面路网水系,加快坡耕地、坡园地水土流失治理进程,改善坡地蓄水保土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以自然河流水系、调蓄工程和引排水工程为依托,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加强河流生态廊道建设,从地块 ‒ 坡面 ‒ 流域尺度协同提升水土资源与生产力布局的匹配程度;增强自然水系、人工水网与坡面水利工程的连通性,实现水源工程的多源相互连通,提升水资源时空调节能力,保障流域清水出流,促进地表水体水质改善,保护和恢复河湖水生态环境。

  围绕西南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要求,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生态产业、增产增收和美化农村人居环境等有机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规划;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科学确定水土开发规模,精准配置水土保持工程、林草和农耕措施,充分的利用流域雨水资源,优化水土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大力推广蓄水保墒、测墒节灌、集雨补灌、土壤深松、新型保水剂、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分区域规模化应用示范喷灌、滴灌、低压管灌、微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田土壤墒情监测,开展不同模式灌溉试验,提升作物水肥利用效率与综合效益,推进建设农业节水技术、设施设备应用示范基地。

  建议构建适用于西南丘陵山地的分布式雨水资源化潜力评估模型,开展区域雨水资源化潜力量化评估,提高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设计水平,提高工程设施蓄水能力与坡面产流汇水的适配度;基于作物模型进行灌溉决策优化,调整有限灌溉水量在作物不同生育期的配置;开展需水量与可集水量的衔接以及集流面与蓄水设施的匹配设计,系统构建集流面、蓄水设施、供水规模、灌溉规模等协同能力的雨水集蓄利用规划设计模型,开展丘陵山地雨水集蓄利用的工程优化设计研究。

  建议持续利用农业灌溉供水保障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地方水利发展等专项和配套资金,因地制宜兴建小型水源工程、田间排灌体系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加强机电泵站、小型河道等工程设施的新建、续建、修复与改造;完善应对农业干旱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加强灌排工程体系管护,形成多种水源互补模式,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积极探索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形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以奖代补”长效机制,增加建设补助资金,探索多元化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经费来源途径,深化水源工程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积极地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集体资产的“确权、赋权、活权”工作,明晰产权责任,发挥企业、村集体、农业合作社和农民参与管护的积极性,持续巩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责任主体,落实管护经费。

  (八)建立全国丘陵山地雨水资源开发技术联盟,强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科技支撑

  建议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各自优势,以山丘区雨水资源开发利用为导向,提升节水抗旱能力、优化水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成立全国丘陵山地雨水资源水土保持开发技术联盟。立足山丘区农业干旱现状,围绕提升雨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兼顾区域生态和粮食安全,创新区域雨水资源利用理念与方法,开展土壤水库调蓄、地表径流调控、雨水集蓄、高效节水灌溉等山丘区雨水资源化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探讨研究;加强灌排体系、计量监测设施、抗旱补水高效调度等工程与管理体制方面的科学技术创新,强化水网建设、河流生态廊道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水资源配置等领域的科研创新,在雨水资源水土保持开发利用中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及时制定、修订相关团体技术标准,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加强人员的培训与技术交流,科学规范工程实施过程,不断的提高工程建设技术水平和工程建设成效。

  潮汕英歌与海阳大秧歌同台斗舞,二者气势各异,一个靠动作,一个靠呐喊,网友:看了一场跨越南北的非遗“对话 ”

  潮汕英歌与海阳大秧歌同台斗舞,二者气势各异,一个靠动作,一个靠呐喊,网友:看了一场跨越南北的非遗“对话 ”

  还可领取就业见习补贴。每人每年最高30240元!补贴条件:用人单位每月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80%的标准对见习人员支付工作补贴。

  特朗普又变卦了!美股震荡,中国资产全线爆发!日本首相警告美国:不打算重大让步!美国宣布将对墨西哥番茄征关税

  此外,央视记者当地时间14日获悉,美国商务部当天表示,由于美国已退出一项其认为未能保护国内番茄种植者的协议,自7月14日起,从墨西哥进口到美国的大部分番茄将面临20.91%的关税。

  #昆明一商铺起火致8人死亡 ,#邻居:涉事店铺维修电瓶车 ,#遇难者是老老少少一家人 ,“看当事子的朋友圈显示,当天疑给老人过生日”

  4月14日,法院刊登岳云鹏(岳龙刚)与王某某名誉权纠纷一案判决主要内容,女子造谣与岳云鹏有私生女败诉,鉴定无父女关系,法院判决公开道歉 #岳云鹏

  睡觉也有最佳“黄金时间”不是11点 也不是12点(人民日报)#睡觉 #熬夜#肥胖

  关税暴涨145% ,美国人纷纷飞到中国代购中国制造 ,离境退税比在美国本土买还要便宜“再也没中间商赚差价”,他们的购物清单主要是华为手机、衣服、包包、科学技术产品等#iphone #中国制造 #离境退税 #华为手机

  上海深夜街头,警察出动严查!“3公里给了500块”,每晚聚集闹市区,还有开口要小费的...

  每到深夜,复兴公园门口。就会聚集不少出租车。记者在旁观察的一个多小时期间,有不止一批乘客上前问询甚至坐上了车,紧接着又下车或转身离开。

  特朗普最新计划曝光!美企业主懵了:有人付税暴涨6倍!美债巨震,美元跳水,业内:资本正在撤离美国!耶伦:美国国债安全性遭质疑

  央视记者当地时间4月14日获悉,四位知情的美国官员当天透露称,特朗普政府计划在2026财年将美国务院预算减半,削减超过300亿美元。

  “三河强换商户招牌”报告将出,廊坊市营商办:一周前曾发函要求当地政府纠正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永恒近日,河北廊坊三河市商户被要求禁用“红蓝黑”三色招牌一事持续发酵。

  据南粤清风网消息,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鲁君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珠海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编辑小娄2022年12月29日这天,消失在大众视野许久的央视主持人朱军在社交平台上更新了一则内容。